我曾经把自己称作是看房团的。
每到一处,有名人富贾,奢门大户,只要有可参观的历史遗留,我都不会错过。往往,一座老宅,一个院落,就是一段或美丽、或悲伤的故事,它的繁盛与没落,也是一个家族的权力与财富的兴衰过程。无一例外,很多这样的建筑都是集当时当地的财富、文化和工艺之大成,是历史烟云逝去之后留给后人的文化艺术之瑰宝。
建水,名气不大,与全国高速发展的一二三线城市相比,甚至有些落后。不过,也许得益于这种发展的缓慢与地理位置的偏远,才可以留有今天游客踏上古城那踩得发亮的石板路上的感受——在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来时的路依稀可见。
在滇南地区,在长达七个世纪的岁月里,建水作为滇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中心,曾经是中原文化与西南边陲文化的交汇点和大舞台。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使建水具有建筑美学上的先天优势:融会贯通,不拘一格。
体现在朱家花园上,就是它的装饰、它的色彩运用:它不像江南私家园林一样,由于受到严格控制,采用的木雕装饰都比较素雅,而是把宫廷中的彩绘装饰自在地运用于民宅之中。那深蓝、深绿、朱红、金色的彩绘搭配,让整个花园既气派又温馨。在传统的民宅装饰中这种创新和大胆极为亮眼。
我到建水的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去逛朱家花园。走过两条街,就是翰林路。路上有我喜欢的古城早上的静谧。街和巷子都没有游人,早起的居民几十年如一日地按时间的节奏打理着自己的日常。街道两边,古树䈡笼,只有树叶的缝隙泄漏几点遮不住的光影。
我买了门票走进园林,花园里一个游客也没有,几名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在忙着擦拭古屋里大大小小的台案。
这是一个迷宫一般的建筑群落。主体建筑“纵三横四”,为建水传统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的并列联排建筑群。据说这样的建筑风水上聚财阻鬼,同时使人获得视觉上美的享受,经年累月,层层叠叠,廊前屋后,别有意趣。
古建看得多了,心里期待就会变高,进院时我也并没有感觉到多少震撼。然而,才走了两进,我就开始迷路。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走过了几间,又开始迷路。后来才知道,迷一样的结构,也是朱家花园的一大特色。
早晨的光线既饱满又柔和,花园厅堂的门都开着,光线穿过窗棂门楣,从前园射向后院,与盛开着的梅花的暗香一起穿堂过室,使这早已家道败落的古老宅院显得不那么寥落。
在某一个堂前回转之间,我很快明白了这座宅院的独特之处:有窗和门的地方,就有诗和画。每扇窗的两边都是一诗一画,有多少门窗就有多少名家诗画。在这座园林里,商人富贾的骄奢荣华是通过文人雅士的诗词书画表现出来。一道门、一道窗棂、一块檐板,都精雕细琢;诗词,格言都精挑细选;彩绘图案都精美绝纶。生活在这样一个园子里,房前檐下,耳濡目染。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后代,要注重文化,注重人,注重美。
值得一提的是,朱氏家族宗祠的水上戏台的名字:小鹅湖。小小的台前水池,是以朱熹江西鹅湖书院讲学的经历题名以示敬意,同时将同姓人家的《朱子家训》刻上板壁,作为治家格言,教导后代。
挣钱和读书,铜臭和墨香,就这样在一座私家园林中,在时间的光影中,浑然天成
我喜欢这座园林,紧致,阔绰,意蕴宽广,哪怕只有一个人,都不会感到冷清和萧索,目光所及,那些画、那些诗,都可以引人无限遐思,促使人不断精进。在这里,总有那么一个字,一块雕警醒人认字少,学问少。会提醒人珍惜时间,不能让日转星移的好时光白白流过。即使在在今天,这些装饰看起来也不过时,或许还有些时尚,看着它们,只会让我感到前人精神层面的丰盈,并不会引起我多少对岁月的慨叹和物是人非的苍凉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