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红河地产/人文推荐 / 红河旅游;红河旅行社;入选省级典型案例!为这三个“红河经验”点赞
昆明旅游
TOURISM PLANNING

红河旅游;红河旅行社;入选省级典型案例!为这三个“红河经验”点赞

创新理念谋发展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王家宅院位于蒙自市文澜街道桂林街35号,建于1935年,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2011年9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

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迁蒙办学期间,房主人慷慨腾房作为教师宿舍使用,冯友兰、罗庸、罗常培等教授就居住于此。2021年,蒙自市委、市政府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要求,将闲置已久的王家宅院进行装修翻新,打造成蒙自市茶文化传播中心和蒙自市图书馆分馆。

1938年西南联大在蒙自办学期间,王家宅院主人王维玉慷慨腾房,将房子作为教师宿舍使用,因此,王家宅院对研究蒙自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及西南联大在蒙自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蒙自市委、市政府围绕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红河学院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整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中领导学生开展民主运动的历史事迹。目前,已与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正在编创《西南联大在蒙自》话剧。话剧编创完成后,将开展下一步的校地合作项目。

王家宅院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翻新过程中,严格按照《文物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确保安全为主、不破坏文物价值、风格统一等文物修缮原则得到一一落实。施工单位选用傣族手工纸装饰墙面,用原石校正了部分台阶和地板,最大程度保护了宅院的文物本体。同时,通过用雨链引导雨水,用4000K光源突出宅院文艺细节,用不伤地板的水景烘托老宅氛围,在每个茶空间配置了同色系的软装和应景的花艺作品,打造了蒙自独一无二的茶文化体验空间和生活美学空间。

红河县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江外侨乡”和“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马帮侨乡·山巅城堡”的美誉。近年来,该县依托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资源,提出“文化入景”思路,即:少数民族服饰是风景、民间文化传承是场景、艺术展示表演是情景、传统技艺产品是物景,探索出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较为完整的文旅产业链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东门马帮古城景区”创4A和“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创5A工作。有序推进半山酒店建设,其中,苏红半山酒店和康藤帐篷营地被列为云南省最美半山酒店推荐对象。持续完善哈尼民俗文化博物馆、长街宴购物街等配套设施,推进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昆虫馆、植物馆建设。初步完成“智慧旅游体系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开办红河县哈尼文化传承学校,培育地方文化人才。创建红河县少数民族文化工坊,以新媒体电商销售傣陶、竹编等传统手工文创产品。推进梯田周边传统民居风貌改造和文化保护,完整展现撒玛坝梯田核心区文化。

成立合作社。以非遗项目传承地域为核心,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对象,以非遗传承人为引领,成立了“沙金傣陶”“竹编工艺”“彝族刺绣”等合作社。组织“撒玛坝景区运营公司”建立“公司+合作社”“公司+协会”生产营销模式,产业关联度显著提升。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组建民间文艺团体、协会,引导村民通过参与歌舞表演直接获得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在红河县景区举办的各类主题活动中,“阿扎河民间传习会”“阿扎河哈尼族民歌传承会”参加表演5321人次,增加收入70.5万元。依托“文化入景”,规范做好“农特产品入市”,在丰富景区业态的同时,实现文化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文化价值。

截至目前,红河县共有国家、省、州、县非遗保护名录61项,各级非遗传承人294人。近年来,红河县始终坚持管理、培训、交流、扶持四个机制联动,稳步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制度。将助推民间艺术发展纳入《红河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保护方案》等文件。二是强扶持。每年划拨经费用于哈尼文化传承学校开展教学,举办“开秧门”“长街宴”等传统民族节庆活动等。同时,红河县文化馆配置事业编制27个,编外合同制名额20个,用于吸纳全县优秀文化人才。三是搭舞台。鼓励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宣传展示和学术交流活动,带领哈尼多声部传承人先后到荷兰、北京等地参加展演。四是重传承。为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制定带徒指标等。

定期举办“开秧门”“长街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节庆活动,并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利益转变。线上,利用红河哈尼梯田频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的流量优势,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不定期推出“唱游红河”“村长有请”等活动。每次活动,在突出非物质文化体验的同时,利用撒玛坝景区微商城与“一部手机游云南”以及各大知名OTA平台,对景区门票与农特产品组合销售。线下,在景区及周边,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实体经营活动,利用景区流量,注重嵌入特色产品元素,提升游客购买欲。在持续多年的活动中,红河县“文化入景”已深入人心。

可邑小镇旅游服务中心位于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内,这里以彝族支系阿细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8.6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寨。这里有着370多年的历史,是弥勒市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起点。

在历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可邑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旅游优势打造可邑小镇。小镇一直遵循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自然肌理和文明形态的发展规律,以传统民族村落提升改造为起点,凸显彝族阿细文化风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并于2020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评定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单位。

可邑小镇严格按照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设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旅游服务中心,推动软硬件设施标准化,服务项目日益健全,服务效能逐渐凸显。

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可邑小镇,开展嵌入化旅游服务。在景区入口处设置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通过推广图书专柜,将地方文献、景区景点宣传册、特色客栈饭店宣传册等一批文旅推介材料归置其中,极大地方便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特色文旅资源,成为能够同时服务多人的“超级导游”,实现“主客共享”的文旅公共服务。同时对小镇所在的蚂蚁村委会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通过设置咨询台、旅游宣传产品,增添景点导览等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文旅共建”。

转载自;红河文化和旅游局

天行旅游会展公司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