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红河旅游 / 弥勒旅游攻略--弥勒历史博物馆,一馆窥弥勒,了解你所不知道的历史文化习俗
昆明旅游
TOURISM PLANNING

弥勒旅游攻略--弥勒历史博物馆,一馆窥弥勒,了解你所不知道的历史文化习俗

俗话说:入乡随俗。弥勒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各民族勤劳勇敢、和谐发展,是美丽富饶、与佛同名的南滇福地。到弥勒游览时可以到市博物馆,通过文物和文字了解弥勒深厚的历史文化。今天跟随弥勒旅游地接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弥勒旅游推荐地弥勒博物馆旅游攻略吧。

弥勒旅游

博物馆通过“家园”“乡情”两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弥勒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从远古生命到人类活动,从祭祀文化、青铜文化、工具文化到部落文化,经过时代各族人的努力,成为今天的旅游康养城市,弥勒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历史。

红河旅游

首先进到的是博物馆序厅,墙壁上是“火”与“阿细跳月”的浮雕,为我们展开了弥勒彝族文化生活的画卷,拉开了弥勒历史文化之旅

红河旅游

博物馆的“家园”展厅,通过古生物化石、弥勒人类活动起源、祭祀文化、青铜文化、部落文化、人类文明及历史进程、志士先贤,为我们构建了弥勒古老的文明及进步发展的历史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在不懈努力下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园。

红河旅游

弥勒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汉、彝、回、苗、壮、傣等民族自古以来在此地生生不息、和谐共处,为南滇福地创造了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第二展厅结合弥勒民族文化,设置了“乡情”篇,瑰丽夺目的民族服饰,形式各异的民族乐器,彝族阿细语言、阿细非遗、阿细文化,声频并茂,图文共举,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弥勒多民族文化。

红河旅游

弥勒市博物馆精心设置布展,让游客一馆知弥勒,了解弥勒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深度游弥勒。

红河旅游


“弥勒”名字的由来

大多数人都知道弥勒笑佛、锦屏山弥勒寺,因此会误以为“弥勒”这个名字是来源于弥勒佛。其实不然,“弥勒”是唐至宋代时期,弥勒部落首领带领族人南征北战建立了弥勒而得名。

红河旅游


富可敌国的儒商王炽

清朝后期国力衰退,但是弥勒儒商王炽富可敌国,被称为“钱王”。云南巡抚岑毓英奉旨率兵援越抗法国库空虚,王炽垫付军饷60万两白银,捐资在弥勒境内南盘江上兴建两座铁索桥,重建虹溪书院并赠书四万册,修筑虹溪街道和铺设昆明至碧鸡关石板路;划拨“兴文公当”资金,馈赠本省上京会试举贡旅费卷金;设立牛痘局免费点种疫苗。

红河旅游

聆听彝族阿细语言

彝族阿细同胞有自己的语言,为了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彝族阿细文化,馆里引进音频设备,把弥勒彝族的《毕摩经》请毕摩录了下来,戴上耳机点播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阿细语言,还有汉字翻译可以“听得懂”。

红河旅游


与“阿细跳月”共舞

彝族阿细跳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采用幻影剧场的概念将“阿细跳月”的前世今生诠释给参观者,利用幻影成像与LED屏结合的技术,构成两层影像叠加效果,以达到观众与舞者们面对面交流的场景感观。在影片的高潮阶段,观众也可与面前的舞者一同起舞,来传承“阿细跳月”这一弥勒民间的艺术瑰宝。

红河旅游


彝族先民的火种

相传在远古时代,彝族先民住在原始森林的大岩洞里,穿的是树叶树皮,吃的是野果和生肉。有一天,天下暴雨,因雷击中枯树而引起大火,部落首领木邓带着大家在熊熊烈火中扑火,大火被扑灭后木邓带领先民把烧死了的动物拿来分食,烧熟了的肉鲜香美味。火灭了后,阿细先民又开始吃生肉,又冷又难吃,木邓就找来树枝钻木取火,后来先民们把火种留下来,视火为救世的神灵。逢年过节,在木邓的领导下,大家一起围着火,女人模仿扑火时用树枝打火的动作,男人模仿背着弓弦的动作,嘴里高兴地叫着“铛噻啊噻铛噻”“铛噻啊噻铛噻”……这样经过不断演化与艺术升华,发展成为今天的“阿细跳月”。
弥勒旅游


“一担清水定终身”
彝族阿细青年男女结婚,不要彩礼、不送嫁妆,不请客摆宴,婚礼仪式大部分是在劳动中进行。凡到了婚恋的年龄,无须媒说或受“父母之命”。男女双方若产生了爱意,就相约林间、村头,对歌弹弦。双方中意之后,即约定时间结婚。小伙子来到姑娘家认亲,首先要去挑一担水,挑回来的水若是被姑娘的爹妈倒出门外,则表示不喜欢这个小伙子,若是把水倒进缸里,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姑娘第一次到丈夫家,背上一背柴禾去,表示姑娘的勤劳,认过父母,便算成亲。正所谓“一背柴禾见面礼,一担清水定终身”。

红河旅游

游览博物馆可以了解一部弥勒历史,还有各种有趣好玩的文物等你来了解。博物馆宋馆长博学多知,馆里的各个文物、典故、来历他如数家珍,几句话就把弥勒厚重的历史理出了脉络,把弥勒故事娓娓道来。

红河旅游

天行旅游会展公司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