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非遗丨铓鼓舞,哈尼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增加红河特色旅游的韧性
红河非遗丨铓鼓舞,哈尼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增加红河特色旅游的韧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旅游市场的推动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互动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63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遗丰富内涵,文旅头条推出“红河非遗”专题,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在美丽的云南,生活着热情似火的哈尼族。铿铿的鼓声伴着如火的舞蹈,洋溢着他们如火般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是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哈尼族铓鼓舞历史悠久,流行于建水县坡头、普雄两个乡的8个哈尼族村寨,在金平县等周边县市也颇有影响。
铓鼓舞是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之一,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寨头带领青年男子祭祀龙树,之后在村中的跳铓鼓场上举行隆重的敬铓鼓仪礼,将铓敲响三下,持铓起舞,绕桌三圈,再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行礼,男子们一拥而上,敲响铓鼓,开始历时3个晚上的铓鼓狂欢。
铓一般由黄铜制成,成对出现,并从音响上区分公母。公铓体形稍小,声音清脆明亮,母铓体形相对较大,声音沉闷而浑厚。跳铓鼓舞时敲击母铓的声响对整个舞段起到统领作用,会最先被敲响,一个舞段的终结也往往伴随一段急促敲击铓的声音。铓鼓舞中的皮鼓是哈尼族心中的圣物。击鼓舞动时“咚咚”声成了哈尼族人向“莫咪”(即天神)传递信息的媒介,即“鼓能通神”。跳铓鼓舞是向神灵祈求五谷丰登、村寨平安、人畜兴旺。
(铓舞表演跨跳步)
铓鼓舞是哈尼族人期佑谷物丰稔,孕育出的一种祭祀舞蹈,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病痛、野兽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其仪式延续至今,演变成哈尼族一年一度的“昂玛突”祭祀活动。哈尼族早期农耕活动,也是铓鼓舞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今舞蹈中充满原始生产情景的韵律依然很明显,展示出哈尼族农耕生活的图景,映照出远古农业祭祀活动的踪迹。
哈尼族铓鼓舞的动作,来源于哈尼人的梯田耕作,朴实而具有生活味道。铓鼓舞表演时,重心下沉,腿部不断屈伸,使整个身体上下起伏,刚中见柔,柔中见刚,充分体现了哈尼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铓舞蹲崴步)
铓鼓舞表演时舞者围成圆圈,跳鼓者在外,舞铓者在圆心,铓鼓同舞。舞铓者表演时,左手持铓,右手用槌抵住铓乳中部,随身体的左右摆动而舞。内容有“糊田埂”、“跪拜”、“倒立”等动作。基本步法有走步、点脚尖、蹬脚步、立脚尖、跪拜、倒立、弓步绕手、小退步、蹲崴步、前拖步、后移步、踩步、跨跳步等十余种步法。
舞鼓者表演时,将皮鼓用一绳子挎在左肩上,左手搂住鼓身,右手用鼓槌由下而上敲击。往正前搓步击鼓时,身体作绵韧有力的上下起伏。队形用直排、横排、斜排、圆圈等变换形式,与铓舞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缤纷多彩的图案。
铓鼓舞一般为师承,由颇受尊重的老人教授给年轻人。铓鼓舞的传承者在一代代的传习中,不断创新,却没有改变原有的韵味和内涵,而是更加优美、气氛更加热烈,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撼人的力量令观者沉醉,其影响力传播到国内外。铓鼓舞曾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中荣获“丰收奖”,在意大利蒙特卡罗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旅游电影节”获得“苍鹭奖”。
(国家级传承人李生方)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哈尼族铓鼓舞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铓鼓舞传承人李生方于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